2019年印巴空战,印度战机被打了下来,飞行员成了俘虏,莫迪政府却在国内把 “胜利” 喊得震天响,街头挂满 "民族英雄" 横幅;2020年边境对峙,印度军方伤亡不小,官方反倒赶着给士兵授勋,把实打实的损失包装成 "捍卫主权的大捷"。
这边国际社会看得直摇头,那边印度国内却把莫迪捧成了 “神”。这个卖过茶、混过RSS、被西方媒体骂过 "教派主义者" 的总理,到底是真有战略眼光,还是只会靠演戏混日子的政客?
从茶摊到总理府,他的算盘永远只算自己的账
莫迪最懂的,从来不是治国,而是怎么把 “利己” 包装成 “利民”。
莫迪的起点确实带着草根光环,少年时帮父亲在火车站摆茶摊,练就的不是体恤底层的本事,而是看人下菜碟的精明。他20岁加入的RSS,在其中摸爬滚打40年,从基层干事做到核心成员,这个信奉 “印度教至上” 的团体教会他的也不是什么国家大义,而是怎么用宗教情绪抓人心。
2002年,古吉拉特邦教派冲突,莫迪担任首席部长,被西方严重谴责,还被指控纵容暴力。但莫迪反到把这当资本,他用"强硬保护印度教徒"的形象拉票,不仅连任,更把这段争议转化为"敢担当"的优点。2014年莫迪竞选总理时,大喊"印度制造"的口号,既讨好渴望工作的年轻人,又迎合工商界的扩张需求;上台后他大搞"废钞令",表面是打击黑钱,实则靠 “改革阵痛” 的戏码收割支持哪怕这一政策让底层百姓手里的血汗钱一夜变成废纸。
莫迪像个天平,左边放着"宗教情绪""民族自豪感"这些能煽动的砝码,右边放着"权力稳固""选票数量"这些实际利益,真正哪头重哪头轻,心里门儿清。
看似在下大棋,实则在打小算盘
莫迪在中印关系上的所有动作,说到底都是为了两个字:维稳——稳定自己的权力,稳定印度的内部矛盾。
莫迪最擅长的"情绪牌"。印度国内矛盾盘根错节,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高企的问题常年无解。怎么办?找个外部"靶子"最省事。于是,中国成了他口中"威胁印度崛起的对手",边境上的小摩擦被放大成"捍卫领土的史诗",社交媒体上满是"抵制中国货"的口号。这种操作看似在对抗中国,实则是把老百姓的不满,从政府治理无能,转移到所谓的"外人"身上。
莫迪在经济上也有不少小九九。中印贸易逆差确实存在,但印度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原料药依赖度极高,手机里的芯片、医院里的药品,很多都得从中国进口。莫迪想缩小逆差,却不敢真打贸易战,只能靠边境紧张气氛撺掇老百姓 “抵制”。结果呢?印度本土企业接不住中国供应链的摊子,手机涨价、药厂断供,老百姓怨声载道,看似在"反制中国",实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至于拉着美日搞合作,更像场各取所需的搭伙。美国想让印度当 “亚太棋子”,日本想借印度卖东西,莫迪则想靠外人壮胆。三国搞军演、签协议,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各藏心眼。莫迪以为 “抗中” 能换真支持,到头来更像在给别人打杂。
莫迪的算计,终究绕不过现实的坎
如果说尼赫鲁时期的印度,还带着"做有声有色大国"的理想主义,那莫迪的印度,更像个急功近利的投机者。
他总爱用"超越尼赫鲁"标榜自己,却没搞明白大国博弈拼的是内功,不是嗓门。印度的GDP总量刚过3万亿美元,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基础设施落后到货运火车时速不及中国高铁的五分之一;所谓的"印度制造",至今还在靠组装手机、仿制药品撑场面。靠着煽动情绪、耍点外交小聪明,或许能赢一时的选票,但想和中国掰手腕,还差着好几个量级的实力。
中国的应对其实早就说明了一切:你搞边境摩擦,我就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路修到边境哨所;你抵制中国货,我就扩大和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让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承接产业链;你拉美日搞军演,我就深耕"一带一路",把印度洋的港口、航线变成共赢的纽带。不是不反击,而是不屑于跟着对方的节奏起舞。毕竟,真正的大国,拼的从来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的根基稳。
莫迪的"赢学"算盘,或许能骗得了印度国内的选票,却骗不了国际政治的现实。就像他当年卖茶的小摊子,再怎么吆喝,也成不了能和全球超市抗衡的大市场。
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理财配资平台,生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